(國立故宮博物館,策展人解說。)

 

  某者本不想隨之起舞,只是愈看這話題,愈發覺得這究竟算不算文人相輕?

 

  某者今天看到這篇報導鄭規林隨、斧痕鑿鑿,漫畫家鄭問故宮大展爭議,這篇文的作者就簡稱為A吧!

  

  以現今普羅大眾的刻板印象來衡量所謂的藝術家與藝術品,應該就是像梵谷、塞尚、高更等人與其作品,才能被叫作藝術家與藝術品。

 

  今天,只是將一幅畫演進為連環圖及劇情式的鋪陳,漫畫家這個職業就不能稱作藝術?亦或為不入流的藝術家與藝術品嗎?

  難道只有歐洲藝術大展才能稱作真正的藝術?

  

  某者曾在多篇文章談及台灣政府政策對於娛樂、運動等產業不友善、不尊重、不發展的現況,導致很多產業無法進步。

  等到這些產業慢慢沒落之後,政府又或一些業界人士再來誇獎國外的月亮真是圓又白唷,台灣要多多加油之類等不自省與不知羞恥的屁話。

(亞洲至寶鄭問:殞歿的將星與不被重視的台灣產業!(悼 鄭問1958~2017))

台灣商業營利的文創精神:錢我賺,名給你。

2018東京國際動畫影展:台灣動畫-幸福路上首獲最佳動畫長片獎!

鄭問故宮展:鄭問不啻是首位在故宮展覽作品的漫畫家,更是一位藝術家!

  

  日本漫畫在全世界各個國家中,競爭不只激烈,出產量以及創作水平更是名列前茅。

  這樣的漫畫國度,在看到鄭問的作品後,仍能感受到鄭問出色的繪技而吃驚與敬佩。

  

  此文的報導者A,雖說自己未涉獵漫畫,故不知有鄭問此人,而開始找相關資料(維基百科?),看似尊敬鄭問,實則不然。

  某者從其文中先褒而後貶的敘述觀之,只看出報導者A的傲慢與對藝術的狹隘觀點。

 

  其一:A說鄭問作品在故宮展出,有不少撻伐之聲,其中還有包括漫畫人,某者倒想問問那些漫畫人是誰?不是沒涉獵漫畫嗎?連鄭問之名都沒聽過,反倒還知曉其他漫畫人有異音?

  不過某者倒知道,的確有漫畫人對此展有意見,這人是麥仁杰,A肯定也不認識。

  可麥仁杰是說,鄭問不須要政府肯定,他已經憑自己的力量走向世界,是政府在沾他的光。

  還有,不要等人過世才要展出作品、肯定他,然後再稱作台灣之光。

  

  某者也在之前的文章提過與麥仁杰相同的觀點。

  

  其二:硬拗政治力介入藝術文化,還說展期三個月,又正逢市立美術館與博物館休館整修,展覽空間不足,造成排擠效應。

  還以「據說」二字強調,故宮已有計劃爭取到某歐洲藝術大展,因鄭問展而轉移到其它國家。

  話不要說得不清不楚,既然要指責政治力介入,認為漫畫家之流難登大雅之堂就直說,不要用據說、聽說等模稜兩可的話術來引導。

  請直接說是那個歐洲藝術大展,讓大家去查查故宮有沒有去爭取嘛,亦或那個藝術大展是不是原本預定在台灣展出?

  若真是極為盛大的展覽,以後難道爭取不到?或是展期不能再談嗎?

  

  更別胡扯鄭問過世一年三個月,就能進故宮辦紀念展,人非得要死了才能辦展?死得不夠久還不能在故宮展覽嗎?

  被別的國家稱作國寶級創作者,在台灣從未被受重視,作品也未被展出過,難道還要再等個幾十年才來展示?

  

  請A去查查蔡小英去年說的話,目前的國家文化政策之一,就是想藉由發展漫畫文化讓世界看到台灣,這算不算政治力介入?

 

  其三:以藝術分為應用藝術或純粹藝術來談,硬拗漫畫為應用藝術,與審美的純粹藝術不同,A身為藝術雜誌社長,說出這種話,會讓人誤會A真的明白什麼是應用藝術?

  若將鄭問單獨分鏡的畫作來看,且不說是漫畫家身份,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幅畫。

  這幅畫除了可以看以外,要如何應用在生活上?

  這是建築設計圖?可以蓋出這樣的人形社區大樓?

  工藝美術?可以做個人形燈具嗎?還是人形椅?

  亦或服裝設計?產品設計?現在還會有人穿這樣的古裝上街?

 

(鄭問:阿鼻劍)

  

  還是,要能被抄作而賣出天價的作品,才能被稱作藝術?

  

  其四:A稱故宮展覽以藝術創作為主,漫畫只是通俗文化?不能稱作純粹藝術?

  某者倒想問問報導者A,漫畫除了看以外,還能做什麼應用?

  漫畫也是由單幅畫延伸,更講究分鏡、劇情。

  憑這句話,就可以看出A根本在打臉自己。

  

  鄭問在創造作品時的技術,同時融合水墨畫與西洋水彩畫技巧,更有許多突破傳統的技法,用牙刷、菜瓜布、塑膠袋等創造出他想像中的作品風格,維基不都寫了嗎?

  你真的有查維基百科?

  鄭問甚至嚐試油漆、肥皂和蠟燭來作畫,這你肯定不知道,因為維基沒寫。

  這樣還不能稱作藝術家與藝術作品,那什麼才能叫做藝術?

 

  A去採訪故宮新院長時,有沒有親眼去看鄭問手稿?

  有沒有聽策展人鍾孟舜解說?

  沒有也沒關係啦!

  YOUTUBE有影片(鄭問技法01透視Bcopy,共10部)。

  鍾孟舜還特地解說鄭問創作過程的特色與技法,有時也會穿插說明身為徒弟的他都不會的創作技法,還必須用電腦模擬3d才做得到細膩的工法。

 

  除了精密細緻的畫工外,鄭問不只單用傳統水墨技法來作畫,在單幅彩色作品,更融合西畫水彩技巧,仿若彩色的水墨畫,且運用更多工具與材料來創造一幅畫作。

 

  A說有做功課,那就該知道鄭問的創作水平有多高,已非一般的水墨創作,或是西畫技法,鄭問更勇於創新與突破。

  還是說,A所謂的做功課,就是去看維基百科? 

  若真的有做過功課,就不會說出這種話,說了這些話,只能看出A的膚淺。

  若沒有做功課,還敢誇口說做過功課?沒做過功課,卻還發表這篇報導,這與某些不做查證與做不實報導的記者有何差別?

 

  或許有些人看到報導者A這篇文章,會認為A真的懂藝術嗎?

  但是某者認為不是A不懂,而是A只想把藝術塑造成他們要求的樣子。

  同時也讓眾人誤會藝術就是這個被刻意定型與限制的模樣。

 

  不是某者與讀者要神格化鄭問,而是你們這種人在神格化並消費那些已經作古許久的知名藝術家,然後只准許後世的人們,都得要按照你們定下的指標來評量,何人才夠資格稱作藝術者。

  台灣藝術的不進步,就是被你們這種不知進取、故步自封的人害的。

     

  整篇報導看完,給某者的感覺就是,報導者A欲表達身為漫畫家的鄭問沒資格登上故宮,其漫畫更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俗作!

  

  但有一句話,某者倒是挺認同的,就是A說自己才疏學淺,所以才會寫出這篇報導吧?

 

  而A可能也不知道,法國羅浮宮還辦過以羅浮宮為主題的漫畫企劃展,而那些受邀的漫畫家依然「活著」。

 

  其五:A說,以市場行銷來談及客流量,而漫畫展更偏向普羅大眾與年輕人,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,但是參觀人數並無成長。

 

  故宮官網有年度月份參觀人數,A知道嗎?

  

(106年)

(107)

 

  某者連106年一起貼出來(105年以前懶得貼了)。

  

  106年平均參觀人數約36萬左右,有6個月都是小於36萬人。

  再來看看107年上半年,除了一、二月還和去年年底一樣維持40萬人左右,三月以後到六月,從29萬一直跌到24萬。

  七月又爬到28萬人左右。

 

  鄭問展是從六月中開始展出,參觀人數有沒有成長?

  

  107年,7個月中,有5個月低於30萬人。

  106年僅9月參觀人數低於30萬人,約26萬人左右,參觀總人數440萬。

  105年也是9月份低於30萬人的記錄,總人數460萬。

  104年6月與9月則是30多萬人,總人數520萬。

  103年,有2個月份30多萬人,總人數540萬。

  102年,僅有2個月份超過40萬人,其它月30多萬人,總人數450萬。

  103年參訪北院總人數大幅度成長後,就開始在下降。

  可是南院開幕後的參觀人潮也很不妙啊。

  不知道報導者A有關心南院的市場行銷與展覽嗎?

  

  鄭問開展時,某者挺不齒於政府的行為,有的人活著就是傳奇,卻偏偏等到死了才來紀念。

  但是報導者A,卻以人死多久來衡量有沒有資格在故宮展覽?

  還指責策展人鍾孟舜以故宮展來行報恩之實,有公器私用嫌疑。 

  

  把藝術侷限於一個窄小的範圍,用狹隘的眼光定義何為藝術與通俗。

  再將這種狹隘的藝術文化推廣給普羅大眾,讓人們對藝術望而生畏,讓他人無法染指這高高在上且變質的藝術殿堂。

  這樣的行為,根本是把藝術視為自己的禁臠。  

 

  不論創作者的作品是什麼,職業是什麼,創新與突破絕對是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的特質。

  今天雕刻、琉璃彩繪、書法都能成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。

  鄭問為什麼不可以?只因為他是漫畫家?

 

  這不是文人相輕,而是故步自封的歧視!

  

  2018/8/12 某者筆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麥仁杰 鄭問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某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