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圖/植劇場)

 

三立一口氣走了30位戲劇監製! 跟著莊文信另開新公司  

 

  就在花甲男孩轉大人再一次為台灣戲劇帶來新生命與熱烈討論之際,某者今日卻看到這篇新聞,故臨時抽空寫這篇文章,雖然標題看似有些誇張與聳動,但其實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某者2年前寫的文章後段提到的部份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:悄然交換命運的烏鴉!


  三立當年藉著原創劇本的台灣偶像劇打出一片天,如今卻要遣散30位劇戲監製。

 

  按新聞內文意思,執行副總莊文信似乎是打造三立偶像劇的功臣之一。

  但近幾年三立偶像劇不再那麼吃香,進軍中國的收視也沒有一開始亮眼,在台灣不只有網路微電影的競爭,更被大陸古裝劇、韓國偶像劇屌打。

  收視不再長紅,所以近二年裁了不少人,更在今年6月裁撤30位監製,還另外爆發目前正在上映戲劇的公司負責人未發薪水失蹤,有幾位演了超過60集百萬酬勞的演員都沒領薪,更遑論其他辛苦的幕後人員。

  

  當初三立成功打造出台灣式的偶像劇後,為了創造更大的商機,選擇讓偶像劇進軍中國,並改以華劇自稱,同時收掉對兩岸政治有影響的政論節目。

 

  如今偶像劇風光不再,難道要因為營利不善而再做相同的事嗎?

  只知道縮減人事成本,卻忘了當初為何會請那麼多的專業人才駐守?

  雖然錢能請到人才,但只有"人"才能發揮創意,而錢是無法獨思創意。

  為何不願再投資那些專業人士想辦法重新改革台灣戲劇?

  難道三立也將步入其它電視台的後路嗎?不再自製戲劇改以承包的營運模式。

  提升戲劇質量,減少集數,讓更多演員都能站在螢光幕前綻放才華,這才是戲劇推手該做的事。

 

  按莊獨立重建的公司仍以華劇為主來看,似乎是與三立做切割,走的還是當年的老路,只是某者不解,這樣的做法是為何?


  端看目前的狀況,莊與被遣散的監製們似乎也沒有與三立不和的傳聞,是否因為三立又為了節目收視率,再一次做切割?難道另外成立以莊為主的子公司專門製作華劇?而三立要再以傳統台劇模式來製映戲劇嗎?  

  

  某者在2年前的文章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:悄然交換命運的烏鴉!已經指出台灣偶像劇的問題。

 

  某者不是先知,只是比較愛看電視,這個問題肯定很多人也知道,尤其是看日劇、歐美劇等的觀眾。

  

  三立當年發展的偶像劇在改變那個時代的文化,但戲劇週期終究會有到來的時刻,要如何讓觀眾不膩?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。

  台灣收視群的生活轉化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,牽動著觀眾收視率的要點,不是只在於喜好與興趣而已,不能永遠都播著富家子弟愛上窮人的戲碼,不能一直延長戲劇的集數來拖累戲劇的活化生命。

 

  真正要點是民眾生活習慣的改變。

  

  為何日劇、歐美劇的討論度總是比台劇高?而近年韓劇甚至凌駕日、歐美劇。

  劇情創新絕對是首要,集數也要偏向緊湊而短才能讓現代忙碌的觀眾看得下去,而婆媽劇、鄉土劇大部份是大媽在看,這有一定的收視率,就不在討論範圍。

 

  短而精緻化的戲劇,是現在這個世代收視的指標之一,而劇本更要多元化。

  2年前某者是這麼說。

  2年後某者還是這樣說。

  但台灣戲劇指標之一的三立卻沒有改變,所以才要縮編。

 

  新鮮度!一直是日劇與歐美劇活絡市場的模式,劇本多元也增加演員競爭與就業機會,你不太可能在同一電視台連續ON兩檔戲都看到相同主角,7到14天的戲劇週期,不斷讓觀眾有新鮮感,一到二週就能看到不同的劇情類型作品,不同的演員表演不同類型角色呈現在觀眾眼前。

  這樣的模式,在台灣幾近沒有公司做到。

  

  但台灣還是有人做到了,而且是持續的堅持著品質。

  公視一直在這個方向努力耕耘。

  而去年,更有一個大驚喜--植劇場。

  連續出品數部佳作。

  更在今年5月,以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部黑色幽默作品引起很大的台語效應,深深吸引著觀眾的注目,這部份等花甲播畢後有機會再談。

  

  2年前的某者說過台劇很有潛力,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不只公視一直堅守立場,植劇場也衝出線,做出口碑了!

 

  公視、植劇場的台劇文化值得期待,那台灣偶像劇指標龍頭三立呢?

  三立是否會因為這些風波,將三立辛苦建立起來的台劇步入寒冬?

  這只有老天與三立才知道吧? 

 

  P.S.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第二部要上映囉,還有麻醉風暴2,請大家多支持。

  

  2017/7/2 某者筆

 

 

 
arrow
arrow

    某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